::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艺生活
最忆是那透心凉
来源:温州日报来源:2022-09-12 12:39:47

  周田田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小县城,空调等去热设备犹如科幻,夏日避暑纯粹原生态。小时候,家住的院落,以砖瓦矮房子为多,仅我家屋顶是水泥浇注的,虽说不漏水且冬暖,可夏热也是不争的事实。办法总比困难多。记忆中,7岁前的炎炎夏日中午,奶奶通常会在家里水缸边地上铺上几张报纸,往上一躺,贴着杏底色外抹翠绿色的水缸外沿冰凉凉的,顿感肌肤凉爽,不一会儿奶奶、哥和我就睡着了。对门大妈是卖冰棍的,当大妈打开棉絮取冰棍时,冒烟的冷气让站在旁边的我感觉爽快之至。偶尔能吃上一根透心凉的冰棍心之神往,可奶奶总是把偶尔买回的冰棍,撕开包装纸,放入碗中,然后再放在水缸边,待溶化后,才让我们兄妹对半分。如今细思,才知晓奶奶深谙中医之道,寒凉食物有伤脾胃,不宜多吃。

  傍晚时分,院落就热闹开来了,有提桶擦洗身体的,有一家子摆桌子吃晚饭的……等到晚饭过后,夜幕降临,家家把椅子往门前一搬,竹床一横,或躺或坐,手摇蒲扇边赶蚊子边拉家常,孩子们则围在旁边跑前跑后嬉戏打闹,很是快活。在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的儿时,蒲扇不离手,家家都有好几把,随时拿在手上摇一摇,微风拂过,带来阵阵凉意。孩子们玩累了,则趴在大人身旁,享受着蒲扇清凉的微风,不一会儿就睡着了。午夜时分,天气转凉,有很多孩子会继续在竹床上过夜,大人则拿着被单或衣裳盖在他们的肚子上,因为凌晨有露水,以防着凉。等到次日日上竿头,一轮明晃晃的太阳又高悬个头顶。

  夏日最阴凉之物莫过井水。7岁后,奶奶中风瘫痪了,父母远在外地工作,哥也随父母在外地求学,只有我与奶奶相依为命,家中雇了一位买烧菜的钟点工阿姨,其余的家活只得由我瘦弱的肩膀去扛起。记得当时夏天去热最奏效的就是井水。盛满井水的水缸、水桶等都是降温绝好载体。距家不远就有一口井,石砌的井台不高,夏日清晨,井旁最为忙碌,邻居们在井边洗洗刷刷,脚步声、说笑声、倒水声不绝于耳,开启了道坛新的一天最鲜活的生活序章。正午,整个院落静默了,唯有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照,热烘烘。因只有中午12点至下午2点左右,才没人去水井打水,我呢,就趁这间隙,用奶奶教我的在太阳穴等部位擦清凉油消暑方法后,提着小水桶,来到空无一人的井边,低头见井底不断有水渗出,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连忙用父亲专门为我制作的一个用长绳拴着的马口铁罐头盒打水工具,快速放到井底,用力一甩,罐头盒侧翻后,就有水慢慢渗进,不过最多也不会过半,往上拉,刚出井的水冷冰冰的,燥热瞬间消散了些许。就这样,随着罐头盒不停在小手里放、甩、拉、倒,井边水桶的水也渐渐满了,吃力提回家,待水稍澄清后,倒进水缸,又急匆匆去井边了,数个来回,已是满头大汗衣服湿透。但见家里满满的水缸、水桶、脸盆,丝丝凉气上溢,心里踏实、满足感油然而生,这种贮存理念、耐心的打水经历,使我在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无形间形成了有缺就补,以备来时及吃苦耐劳的个性和习惯。

  夏日,每天我总会在奶奶枕边放一脸盆井水,因家住的小巷就叫玉树巷,邻家院墙外时不时有玉兰花撒下,清香扑鼻,沁人心脾。我路过总会把这些玉兰花拾回放入奶奶枕边的脸盘井水里,阵阵馨香袭来,不仅赶走了蚊子苍蝇的扰乱,也清凉了奶奶,减缓了她的病痛折磨。后来母亲从温州买来电风扇放在奶奶床前,开启时,前面撒有玉兰花的脸盆里的井水伴随电风扇的转动,顿时清凉清香弥漫整个房间,暑意全消!用井水擦奶奶的竹席,是夏日最后一道降温工序。奶奶瘫痪卧床五年从没得过褥疮,全仰仗这些夏物的趋凉避热。

  盛夏当头,那冰棍、那井水、那蒲扇、那报纸、那玉兰花,还有病榻上的奶奶,都会在我退休闲暇时分,在泪眼朦胧中一一掠过,成为永铭心中炎炎夏日的情景记忆。

编辑:陈亚彰|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