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人物
苏步青先生的乡情
来源:温州日报来源:2022-06-29 02:57:31

  

  一位大师活了101岁,走了,如果还健在,今年已是120岁。

  这位大师就是著名爱国爱乡数学家苏步青。他一生有着数不清的感人的故事。2013年,我曾编撰一本供青少年阅读的《小溪·苏步青的故事》,里边记载着老人家从少年到晚年的40多个故事。

  记得1994年12月11日,我们一行到苏老住宅去拜访,老人家像亲人似的接待我们,这回,我们顺便带了些茶叶和虾干给他。苏老高兴地说:“那么客气!家乡的特产,我很喜欢。”他还随口说:“北港的米粉和芋头很好吃,现在很少吃到。”我夫人说:“下次给您带些来。”苏老笑了起来,说:“不要麻烦了,说起来,也就很有味道了。”

  1995年12月14日,我们拜访苏老,临别时,苏老与他的秘书王增藩将我们送出门,苏老站在六楼的栏杆前,似乎有点依依不舍,他用右手按住胸膛对着我们说:“请你们代我向父老乡亲问好,我是家乡土生土长的老头,现在年纪大了,没有用,但我的心还牵挂着家乡……”出自肺腑的一句话,感动得我泪珠含在眼里,只默默地向着苏老,点了点头。

  1996年10月20日,我又一次和时任平阳中学校长王振中、新纪元学校董事长陈伟志,还有省教育厅普教处处长潘行法等一行人到上海华东医院看望苏老。苏老高兴得立即从床上起来,他看那么多来客,没有地方坐,就乐呵呵地说起闽南话:“没啥坐,坐树枝,没啥吃,香菇木耳懵吃吃。”这句他孩童时念的家乡俗语,逗得大家乐开了怀。临别时,大家要求跟他合影,苏老高兴地拉一下自己的衣襟,说:“好,我最矮,就站在旁边。”大家硬拉他坐在中间,他又风趣地说:“大家站,我也站,你们都比我高,还是我们平阳营养好!”

  苏老的乡情,还体现在他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所寄予的厚望。

  1987年9月18日,苏老到温州视察,特地前往家乡探望平阳中学和他的启蒙母校平阳县小。之后,平阳有几所小学的校长接连前往拜望苏老,老人家除热情接待外,还都题词给师生们带去勉励。

  苏老对两所其启蒙母校的感情尤深,给平阳县小的题词最多,其中有幅《卧牛山谣》,苏老是花了心血写的。此“谣”,可谓他老人家一生自传式的写照,共有36句,252个字,字体工工整整,令人赞叹不已。县小把它当成“国宝”装帧珍藏起来,并刻上石碑,立在“立鹤亭”里,师生们把它作为苏步青的精神来传承……

  苏步青还特别关爱自己家乡的村校。1987年5月,当闻悉带溪小学办起了《小溪》的校刊,他就写了“小溪流水日潾潾,万代千秋无限春。不断跟踪勤学习,他年四化作才人”一首诗,寄给带溪小学,“诗祝《小溪》越办越好!”

  当温州大学创办之时,他欣然前来祝贺,并受聘为名誉校长;温州中学是他的母校,他多次回校探望。1987年,他来温视察,还特地带着儿子苏尔馥教授参观温中的校史馆。他们父子俩都毕业于温中。

  对故乡,苏老怀着深厚的情感。1980年,他写了《无限怀念我的故乡》一文,开头一段写道:“我的家乡是浙江最南边的平阳山区,尽管它是穷乡僻壤,从来没有听说出了什么大人物,但是我却怀念它,无论去到哪里,还是想着它,因为我是在那里长大的,放过牛,种过田,大部分的同辈全是农民,逝世了,可是我脑子里总以为他们还活着……”

  有一年,苏老得悉家乡办起文化站,他兴奋地寄去自己的一张照片,背后写了一首诗:“梦里家山几十春,寄将瘦影问乡亲。何日共赏卧牛月,袖拂东西南北尘。”

  2003年1月4日,我到华东医院跟苏老见了最后一面。那时,苏老昏迷在床,当护理轻轻地拍一下他的肩膀说:“家乡人看您来了……”苏老张开眼睛,对着我们微微一笑,好像要开口,但说不出话来。

  苏老走了,但他还活着。

  原标题:苏步青先生的乡情

  作者:张文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