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人物
洪水平:文字也是武器
来源:温州日报来源:2022-06-29 12:03:00

  洪水平先生为《温州日报》创刊75周年题字祝贺。 杨冰杰 摄

  从最早的《时事周报》到《浙南周报》,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浙南日报》到今天的《温州日报》,历经七十五载风雨,这张诞生于浙南游击根据地的党报报头几经改换。而在这些报头中,最早的《时事周报》和《浙南周报》的报头都出自当时年仅二十余岁的洪水平之手。

  近日,记者在市区隔岸路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老房子里,拜访了98岁高龄的洪水平先生。“那个时候,文字也是武器啊!”老人靠在椅子上谈起七十多年前的往事,回忆具体细节时半眯着眼,那段战斗岁月在谈笑间重新展开。

  创刊报头

  谁写得好就用谁的

  1946年冬,22岁的青年学生洪水平从上海回到温州,投身浙南游击队。比他小一岁的堂弟洪禹平不久也上山参加了游击队。次年4月下旬的一天,洪家两兄弟被中共浙南特委书记龙跃和宣传部长胡景瑊找去谈话。

  那一天,龙跃招呼兄弟俩坐在房间里唯一一条板凳上,笑着说:“特委决定办一张报,由你们来办,怎么样?”此前,洪家兄弟和冯增荣、孙明津、安邦曾一起办过几期报纸,积累了一定经验,听了龙跃的话,立即表示服从组织决定。不久,胡景瑊召集大家开会。会上,大家商定了一个中性、看不出政治倾向的报名《时事周报》。

  报头由谁来写呢?读过书写过字的“文兵”们跃跃欲试,拿出文房四宝说谁写得好就用谁的。洪水平参与其中,挥毫写下了“时事周报”四个字。在一番评论后,大家决定用洪水平写的报头。

  会刻图章的冯增荣找来了一段槐树,经过一番雕琢之后,把洪水平写的报头刻成了木头印戳,涂上红色油墨,“时事周报”这四个字赫然入目。

  1947年5月1日,《时事周报》第一期在浙南游击根据地诞生了。从此,洪水平的每一天都在和报纸打交道。次年7月1日,《时事周报》改名为《浙南周报》,一切又是崭新的开始。

  “当时局势发生了改变。”洪水平告诉记者,那一年国共两党的战斗大部分在国统区进行,而作为重要宣传阵地的党报,可以正式亮出“浙南”的旗号。“浙南周报”这四个字,依然出自洪水平的手笔,刻印者是后来成为一代名画家的张怀江。

  条件艰苦

  门板就是最好的床

  第一期报纸是四开四版的油印小报,主要刊登特委电台接收的新华社电讯。洪禹平任编辑,洪水平是宣传部出版股股长。胡景瑊手把手教会他们选择新闻,安排版面,制作标题。

  作为出版股股长,洪水平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刻蜡纸。这个活可不易。当时胡景瑊担心洪水平不乐意,还开玩笑说:“陈毅同志和邓小平同志都刻过钢板呢。”

  一台简陋的油印机,一块旧钢板,两枝铁笔,几筒蜡纸,几盒油墨、几领白报纸,就是“报社”全部家当。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游击队员们还要时常带着这些家当翻山越岭,频繁地转移阵地。

  山林潮湿,条件艰苦,食不果腹无法安寝是常态,长虱子生蛔虫更是家常便饭。“三年几乎没有吃过白米。”洪水平说。当记者问及,行军打仗睡的床是怎样的?洪老仰天大笑:“床?哈哈哈,哪里来的床哦?”

  门板一缷,往地上一横,就是一张最好的“床”。

  山间的竹林、农舍都是编辑印刷的场所。“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很难办报。”洪水平说,当年报纸用的是白报纸,比现在的报纸厚。纸浆是进口货,由瑞安、温州城区的地下工作者负责运送,其中不乏老百姓掩护。有一回,群众送1000多张报纸给报社。天下着雨,为了防止报纸淋湿,他们把自己的蓑衣脱下来严严实实地包着报纸,报纸完好无损地送到了洪水平手中,他们却淋透了。这样的事,在那个年代司空见惯。

  短短三年,《浙南周报》从最初的四个版到后来八个版,从刊登新华社电讯到浙南地方新闻,从原先单一的时事版到增加副刊、画刊,从开始印刷600份到印刷2000份,党报一天天在壮大。

  忆往昔,洪老打趣道:“我如今想想,觉得自己这么长寿,跟那三年好好吃了回苦有很大的关系。”

  影响远播

  共产党最讲“认真”二字

  “当年有不少大学生加入办报队伍,还有一些人家境富裕也愿意投身革命。大家都全心全意做事,把办报纸当成最重要的事。”回忆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洪水平言语中透露着自豪。

  “有一次,《浙南周报》莫名出现在瑞安塘下镇警察所中堂的桌子上。远远望着那份报纸,围观的警察竟没有一个敢去碰一下,仿佛那是一枚炸弹。”描述着当时的场景,洪水平忍俊不禁。

  当时温州的国民党最高行政长官——专员余森文也读到了被收缴的新民主杂志和一批党报。他翻阅党报后,末尾的勘误表让他大为震惊,止不住感叹道:“共产党在山里边,条件那么差,报刊却印得那么好,办得那么认真,我找不到一个错别字!真是可敬可畏。共产党之认真,不可及也!”

  1948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司令部、政治部成立,洪水平作为政治部干事,离开了《浙南周报》。而宣教组的正组长洪禹平、副组长陈沙兵带领着报社的一班人马转移到根据地腹地青景丽边区,半年后迎来了温州的和平解放。

  最后撤离前,洪水平待在李山村。“我后来回去过好几次,毕竟是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不会忘记。”时隔多载,洪水平回忆起那一段峥嵘岁月依然如数家珍。曾经并肩战斗的同志如今只剩下五人,分散在全国各地。

  《时事周报》《浙南周报》,虽然只有90多期,但它们在温州新闻史乃至中国新闻史上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原标题:洪水平:文字也是武器

  作者: 金丹霞 华晓露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