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人物
群聊引发的回忆 — 采访沈炼之先生
来源:温州新闻网来源:2022-06-28 08:42:43

  我在杭大中文78友情群上发了一张1980年杭州市西湖区选民证,引来昔日同窗围观。有说,看来你不属于清零;有说,这是文物专家的样子啊;有说,再尘封20年更显价值;有说,一早膜拜朝骞提供的文物。远在北京的钱志熙学友微信艾特了我。

  钱志熙@吴朝骞 朝骞兄,因文物想起一事,有一年受《温州日报》之托,你、我、存存去采访在杭温籍名人,记得访问了沈炼之、周昌谷两位先生。此事你还记得吗?当时温报好像发表了的。

  吴朝骞:原稿还在,有沈先生学生修改字迹。当时叫浙南大众吧?

  钱志熙:对,那时还叫浙南大众。

  钱志熙:收藏得真好@吴朝骞

  吴朝骞:我只有参加采访沈炼之先生吧,参加者还有胡一宏等。记得沈炼之先生讲到《自由谈》时,我附了一句,申报副刊和黎烈文等,被表扬了。@钱志熙

  吴朝骞:可以去温州图书馆查1982年的报纸。

  钱志熙:两次釆访印象都很深。周昌谷那时已经多病,住在花港那边的医院。我得到写的一张钢笔字,写的是他的几首诗。记得是我向他要,他很谦虚地说,其实我的诗也不好,还提到夏承焘。但他的诗很不错,字更漂亮。@吴朝骞

  (1979年,我曾与同班几个温州同学,应《温州日报》温州名人栏目之托,采访沈炼之、周昌谷等名人。其时周氏在花港一带的浙江医院养病。周氏个头较高,微胖,带病容,但健谈,态度十分和蔼。临别曾索其钢笔字书诗稿一页,字极流丽好看。《乐清日报》2021年09月10日钱志熙 )

  吴朝骞:采访周昌谷先生我有没有参加,记不清了。沈先生稿子是我执笔,印象很深。82年南戏考察卡片找不到,却发现很多旧的东西。

  钱志熙@吴朝骞 是的,沈先生谈了他就读里昂大学及研究法国史的经历。我们还问到五四火烧赵家楼他参加了吗?他淡淡地说,去是去了,不过我们这样的人,只是在后面跟跟。这话印象深刻。

  钱志熙:那采访周昌谷,可能是存存、我和一宏大姐。不太可能只有我和存存两人

  吴朝骞@钱志熙 你好记性,记得大事,我只记对自己有利的。

  钱志熙:没有,也只记得自己感兴趣的。其实他们谈的内容还是不少,但那时自己见识、学问很低,所以记不得很多。两位先生都特别谦和,毫无架子。沈先生已是老年,尤其平易,甚至显得有的不好意思讲自己的事。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后来读夏鼐、夏承焘的日记,又了解沈炼之的一些事。中国法国史研究的泰斗呀@吴朝骞

  吴朝骞:好像是大四的时候。

  钱志熙:应该是的。一位杭大工作的温州人带我们去的,中年人,中等个子,名字忘了。

  吴朝骞@钱志熙:蒋希宁,历史系的,沈先生学生。我们稿子经他改过,报纸的稿子只署名他和我。

  钱志熙:可能是的,但我也写过一点记得存存还是你拿报纸来我看过,好像还解释了一下@吴朝骞 后来写周昌谷的,有没有发出来都不知道,存存可能清楚些。本来是一个系列,准备再釆访一些温籍名人。后来好像《浙南大众》停了这栏目。很可惜,那种釆访真的很受益!@吴朝骞

  吴朝骞:@钱志熙 是!我可以把这段(采访沈先生)写出来。

  钱志熙:吴朝骞好的@吴朝骞

  后来任平、方一新等加入群聊,提供了一些情况。

  任平:@吴朝骞 沈先生住我家边,他女儿沈乐乐是中学同学,成绩很好。

  方一新:沈炼之先生是杭大历史系法国史学科的创始人,奠定了该学科的基础,影响深远。计翔翔、吕一民、沈坚等知名学者,都是沈先生的学生吧。

  方一新:@吴朝骞 是的,沈炼之先生担任杭大历史系系主任时间很长,对历史系的繁荣发展贡献甚鉅。

  钱志熙:谢一新兄示知,计翔翔和我同级,长着活泼的圆脸,眼睛总是的溜地转着,笑着,据说记忆力特别好@方一新

  任平:因沈炼之先生,杭大法国史也成一块牌子。吕一民、沈坚也是成绩突出。

  方一新:@钱志熙 计翔翔年龄稍大,已退休多年。他上课特别好,很受学生欢迎。

  这场对话涉及的是40多年前的一件事,杭州大学中文系几个温州同学,受托采访杭州大学历史系主任沈炼之。因时间久远,记不清具体的时间。聊天中我记得是大四的时候,志熙兄记得更早些。我保留的旧稿件,应该会有答案。

  可是原稿署名之处没有标注日期!原稿中有“春雨绵绵的一个下午”之语,也有“看不出有77高龄”之记,也有“沈先生争取在有生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愿。据此推算,沈先生出生于1904年,加上77年,采访时间应在1981年。有趣的是,《浙南大众》早已于1972年停刊,1980年7月正式复刊后改名《浙南日报》。从采访的时间到组稿的报纸,志熙兄和我都记差了。

  根据推算我在温州图书馆查找1981年4月至12月的浙南日报,不到一小时就找到发表于3版的稿件,日期是我标注上去的。

  1981年大三时,浙南日报组织撰写在外地的温州名人专栏,其中采访沈炼之的任务交给了钱志熙、吴存存、胡一宏和我等几个温州同学。具体是谁联系的,和谁联系,怎么联系,都记不清了。

  按照原稿描述,是在春雨绵绵的一个下午,在杭大历史系沈先生的办公室,开始对沈先生的采访。忘了事先有没有讨论过采访提纲。在我们眼里沈先生是大师级人物,开始不免拘束紧张,词不达意。77岁的沈炼之先生眉须皆白,面色红润,语气平和,交谈中一口纯正的乡音,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采访走入正轨,话题逐渐展开。

  沈炼之先生时任杭大历史系主任、二级教授,被史学界誉为“我国法国史的拓荒者”。在采访中沈先生娓娓而谈,讲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讲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北师大读书时,目击北京“三一八”惨案经过,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在北京铁狮子胡同向游行请愿队伍射击,身边同学倒在血泊中。讲在法国留学的经历,旅法华侨饱受欺凌、迫害。讲1933年获法国里昂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因战乱、逃难南北辗转广州南京北京等十多个城市,不能从事专业的苦楚。

  沈先生充满感情地说:“我真正从事专业、研究法国史是在解放以后。”1949年温州刚解放,他被任命为温州市立中学校长。1951年调任浙江师院历史系主任,1958年起任杭州大学历史系主任30多年。安定的生活使他可以潜心研究,开始法国史研究之路,翻译写作了《法国史》、《简明世界史》、《世界文化史》等著作。并在杭州大学创建全国高校中第一个法国史研究室,被誉为我国法国史的拓荒者。

  此后采访气氛越来越放松,就像是慈祥的爷爷和孙辈在促膝谈心,又像是一位老师在耐心解答学生的提问。钱志熙同学怯怯地问:五四火烧赵家楼先生参加了吗?他淡淡地说,去是去了,不过我们这样的人,只是在后面跟跟。当我们对他的讲述内容有呼应时,他也会风趣地表扬鼓励。

  采访回来我们都很兴奋,既钦佩沈先生的学问,又钦佩他的为人,又钦佩他的爱国心。初步讨论写作提纲后,议定由我写出通稿,再讨论修改。我对当记者很感兴趣,很高兴接受了。初稿很快写好,送交几位同学修改补充。定稿之后送沈先生审核。

  采访沈先生学到很多东西,修改稿过程更是受益匪浅。几天后历史系办公室通知我去找徐规老师。徐规老师是历史系副主任,也是温州老乡。徐规老师见到我第一句话,就说沈先生对这个稿子不满意,我一下子紧张起来。他说主要是立意不高,写沈先生学术多了,写他的回归之路,写他的爱国之心不够,你改过后再给我。

  我把原稿推倒重来,又写出一个稿子,重点放在沈先生的爱国心和要求入党上。稿子交上去之后,就没有再去问。现留存的稿子不知道是第几稿,上面有许多修改处,不知道是那位同学的还是徐规老师、薛希宁老师的字迹。

  发表于《浙南日报》的稿件约1500字,只有原稿的一半,但是标题醒目,条理分明,语言简洁,叙述清楚。不知道为什么最后署名的只有薛希宁、吴朝骞。我当时很觉不好意思,毕竟大家都参与采访,参加讨论和修改,都有付出,可怜的稿费也不知用于何处。志熙兄记得的“在杭大工作的温州人老师”应该是报纸署名的薛希宁。

  这次采访真是受益良多。沈炼之先生是一个大师级别的教授,但采访之时很少谈学术上的成绩,更多的谈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以及由此激发的对祖国的爱,谈想在有生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原稿初稿充斥着学生腔调和空洞描写,通过多人多次修改,才得发表。采访不久,沈先生终于实现夙愿,光荣入党。记忆中《浙江日报》曾报道沈先生的入党消息,查找了1981年4—12月《浙江日报》,没有发现只好作罢。

  根据吴存存、钱志熙等提供的情况,我在温图继续查找1982年的《浙南日报》,得来全不费功夫,1982年1月2日《浙南日报》果然登载了“荆棘独行视等闲—访著名画家周昌谷”的文章,作者署名“一起”。吴存存记得是通过她的老师吴永良联系周昌谷先生,吴永良老师陪同采访。具体事由,待当事人补充。

  查找1981、1982年《浙南日报》过程中,我询问了当时报社当事人,初步厘清采访事件的来历。原来刚复刊不久的《浙南日报》辟有《瓯潮》副刊版,为增强副刊的可读性,对在外温籍名人作了一次系列报道,延续的时间有2年多。其中有一部分是通过采访采写,如对夏鼐、夏承焘、谢侠逊、苏步青、沈炼之等温州名人;有的是通过《我和温州》栏目,邀请部分温州名人撰写,如谷超豪、王季思、叶永烈、张怀江、潘澄濂、苏渊雷等名家,合计约50多人(数字不权威)。

  事有凑巧,正当我在查找资料和写作时,陈建新同学微信我,说当年曾带我去杭州制氧机厂采访过李裕银,并且发来日记原件:

  这件事确凿无疑。李裕银出生于1925年,是瑞安人,全国劳模,八级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无数荣誉,是为温州名人。我记得第一次去杭氧的惊叹,这么大的厂区!现在网上仍有关于李裕银的许多报道。建新同学日记中说我等三人,受浙南日报委托,专门采访那些贡献较大、有些名声的在杭州的温州人。那个时候肯定写了报道稿子,至于其他二人还有谁,稿件有没有发,都不清楚。遍查81、82年的浙南日报,没有发现,只好作罢。

  有机会参加当时温州在外名人的采访,深感荣幸,特作此记。稿件中聊天对象都是原杭州大学中文系78级同学。

  2022年6月

  回音壁

  陈建新:@吴朝骞 不错,有历史感。但有两处应该更正。第一,浙江医院在灵隐路上,马路对面是植物园,离曲院风荷也不远,但离花港公园很远。第二,沈坚是77级学生,你们采访时刚留校,不可能担任历史系副主任。(我记错了,应是徐规老师)

  钱志熙:@吴朝骞 朝骞兄,正文、艾特文(砌砖体)、回音壁都很好,有些事我记不得,唤起回忆。“砌砖体”创始人黄仕忠教授受到挑战了。关于沈炼之先生,夏鼐和夏承焘的日记中都有叙及。夏鼐日记手边没有,夏承焘日记卷帙浩繁,一时难以检出。兄此文要么我发给方韶毅主编的《瓯风》?看他们感兴趣否?

  钱志熙:@吴朝骞 “若干年后,如有人问我某年的事,我可能也会这样说。”这一句请删掉。

  钱志熙:@陈建新 是浙江医院,多年了记不清楚。

  吴朝骞:@陈建新 名字弄错了,当时历史系副主任,也是温州人,我再查一下。

  黄仕忠:黄朴民(杭州大学78级历史系)说,还真的想不起来了。我知道的温州籍历史系老师,只有徐规、倪士毅两位先生。

  黄仕忠:可能是倪先生。

  吴朝骞:@黄仕忠 应该是徐规吧,我再问问77级历史系的老乡。

  陈建华:@黄仕忠 倪士毅先生就是倪集民、倪集华的父亲吧。

  吴朝骞:@钱家山下 肯定不是倪士毅先生,徐规可能性更大。

  钱志熙:倪士毅先生,集民兄尊人。我们乐清人。我正想写点关于集民兄的文字。徐规先生是平阳人,后属苍南,前几年升为龙港市。他是那儿人。

  方一新:徐规先生担任过历史系副主任吗?我记得徐先生曾任古籍所的副所长,当时所长是姜亮夫先生。

  任平:徐先生当过。我博士论文答辩会他是答辩主任。

  吴朝骞:@方一新 @任平 @钱志熙 @黄仕忠 ,这样的话,当时历史系接待应该还有徐规老师。我的文章有误,待核准。

  钱志熙:@吴朝骞 朝骞兄,要不发给存存看一下。你有她微信吗?要不我发给她一下?

  吴朝骞:@钱志熙 我发给吴存存了。

  吴存存:@吴朝骞 对不起,我刚看到(现在英国,时差七小时)。我参加了周昌谷的采访,是我的国画老师吳永良先生带我们去的(他是周的学生,他后来把我们的初稿给周看过,周动笔改了好几处)。记得我们写了一篇长长的采访给了浙南大众,一直没回音。我三姨是那儿的记者,通过她给问了一下,后来我父亲写信告诉我已经发了,并寄来剪报。但我看到那其实是新写的一篇很短的文章,跟我们写的没多少关系,也许是嫌我们写的太幼稚?但文章仍沿用我们当时商定的集体署名(我已想不起来这名字)。我现在手头己没有那剪报。

  吴朝骞:我去查查,时间应该是1981年吧!

  吴存存:拜读了你的聊天记录,很有意思,让我想起那两次采访,真的很有收获。遗憾我那时其实还是个小孩,对学术研究和艺术的理解都太肤浅,只有一片对名人的崇拜心而已。对他们没有多少真正的理解或了解。可能是81,82年左右,有个模糊的印象是发表在六月。

  吴朝骞:好,记不记得历史系接待我们的除了沈先生,是不是有徐规老师?

  吴存存:@吴朝骞 我不记得见过徐规先生,或者当时还不知道他?采访沈炼之先生的事记得比较清楚,几年前去里昂,老想起当时沈先生谈的事。记得他谈了不少去留学前选择國家和学校的事。我是模糊记得历史系有那么一位联系的老师,但完全不记得姓名。你那时比我交遊广得多,也远比我成熟。整个大学时期我其实都还很幼稚,基本上只跟同宿舎的同学交往。

  钱志熙:存存学兄回忆很详细,好多我都忘了。@吴朝骞

  吴朝骞:@孙宏杰(时任浙南日报群工组编辑兼记者,后任温州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孙总,大约1981年左右,浙南日报组织在外温州籍名人采访。我当时大三,采访了杭大历史系主任沈炼之。这活动你有印象吗?什么缘由?被采访者有夏鼐、夏承焘、苏步青等。

  孙宏杰:@吴朝骞 你好!《温州日报》复刊之初,辟有《瓯潮》副刊版。记得当时为增强副刊的可读性,该版对在外温籍名人作了一次系列报道,延续的时间较长。你这篇文章可能是其中之一,但确切的情况我现在记不得了。

  吴朝骞:@孙宏杰:我查找了1981年浙南日报,有很多温州名人采访和名人自己的文章。你那时在浙南日报任什么职务还记得吗?

  孙宏杰:担任群工组(后改称群工部)编辑兼记者,主要负责《读者来信》版和《村头巷尾》专栏编辑工作。

  吴朝骞:@黄仕忠今天又找了一个上午,在图书馆吃过饭才回来。有收获,摸清了当年浙南日报的意图。但吴存存的稿子没有找到,可能在1982年吧!待找。当年浙南日报策划了采访和学人自叙2种方式。王季思先生即是自叙,在《我和温州》栏目登载。我问了温报老社长,他也说是温州日报策划的,所以记性这个东西不可靠。

  吴朝骞:@黄仕忠:今天在温图找到吴存存他们写的稿件。那篇采访记可以完成了。发表时间吴存存记成5、6月份,实际82年1月2日。

  黄仕忠:@吴朝骞  一起,是你们的笔名?

  吴朝骞:@黄仕忠 采访周昌谷先生我没有参加,钱志熙参加了,这个事也是志熙提起的。吴存存说,讨论用一个笔名大概是指这。如果不是她记起已经发表,我不会去找。

  吴朝骞:@吴存存 今天在温图,翻浙南日报82年报纸 一打开就找到了。你对当时具体情况还记得吗?

  吴存存:@吴朝骞 其實我也记不清了,只记得是通过吴永良先生联系到周昌谷,并且吴先生也陪我们去了。印象中有好几个人,不知道一宏、琦华有没有去,志熙去了,可能还有周庆耀。

  作者:吴朝骞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