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传承
泰顺山间古道上的“服务区”,行人途中的关怀
来源:温州古道来源:2022-01-27 09:53:42

  外出远方或他乡归来,在交通便捷的今日,泰顺人基本上可以朝发夕至,然而,在古时则需连续步行多天,那古道边的亭子是对他们行路途中的关怀。泰顺乡土公共建筑中最富特征的是路亭,其功能主要是遮荫,供耕夫、旅人、樵民歇息、饮茶、乘凉、避风雨,在一些村落水尾还建有风水亭。这些亭子留有前人的恩泽,隐含乡民朴实的愿望,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图片

  ▲雪中罗阳石亭(李永在  摄)

  古道边的凉亭

  路亭,乡民习惯称为“凉亭”。在泰顺境内的公路边,仍然保留着当年古道上的这一设施。泰顺路亭的数量在温州各县(市、区)居首位,清光绪年间,泰顺全县共有路亭103座,1987年有501座。主要道路一般五六里设一亭,通街路亭还施舍茶水,供行人解渴,有点类似现在高速公路边的“服务区”。

图片

  ▲古道边的小亭(自吴葛葛美篇)

  泰顺地处偏僻山区,“群山万道,不可寻省”。行路的艰难使得泰顺人自然着意于铺舍、路亭与桥梁建设。古泰顺的交通以陆路为主,除了飞云江上游百丈口到银珠坑约19公里航道可通木帆船和有几条支流可通排筏外,大部分交通就依仗蜿蜒在山岭之上、沟壑之间的石子小路。荷薪负重,跋涉在这些小路上,异常艰辛。

图片

  ▲罗阳镇交垟往山岩村公路边的亭子

  (原为古道,自吴葛葛美篇)

  本境自唐代起逐渐开始建造道路、桥梁,到明代中期道路设施已经较为完善。古道有县治罗阳通往温州的温州大路,沟通浙闽两省的桐山大路。泰顺古道上,有历代建设的铺舍、路亭和各种桥梁,再加上散落于乡村间的形形色色的廊桥和碇步,形成了沟通泰顺与外界、县城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道路交通网。

图片

  ▲罗阳镇上庄村古道上的清代亭子,跨路而建

  为传递公文,古代官府专设了铺舍,泰顺至温州的大路是明清的驿道。铺舍与驿道一起构成了古代帝王对边缘地区实行中央集权统治的生命线,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后来因公路交通的发展,铺舍遂被废弃,清代以前的大部分路亭已经消失。

图片

  ▲崇祯年间《泰顺县境图》中的古道铺舍

  路亭造型古朴浑厚,它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宋风,与传统民居相映生辉。这些路亭多数由村民捐资所建,未留下创作者姓名。千百年来,它们以其特殊的实用价值为村民提供了驻息场所,又以自身古朴清丽的风姿使绿水青山生韵,令后人由衷地赞叹先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朴实的感情以及那些鬼斧神工的工匠们不求闻达的创作精神。

图片

  ▲筱村镇徐岙底路亭

  山路上,亭子之间有着基本固定的距离,选址多近清冽的山泉,位于山野路边,道路交叉口处或山脚、泉眼旁,以便路人饮水解渴。亭边植树,浓荫覆盖,夏季是路人凉爽适意的小憩之地。

图片

  ▲库岭茶亭,建在树荫下(自《温州古道》)

  山路上的亭子大多比较简单,一般不过一间,硬山搁檩,或者歇山屋架。稍大的有三间,再大的有五间以上,有的亭子甚至与房舍建在一起,形制变化丰富。亭子里设美人靠或栏杆凳供疲惫的过客休息。有些近村的亭子,每年从夏初端午到秋末重阳,还供应义茶和暑药,以备路人之需。东溪乡东溪仔亭书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且停停养养精神,请坐坐谈谈国事”。来往的路人在亭中休憩养神,谈起山南海北的趣事,暂时忘却了旅途的艰辛与疲惫。小小的路亭,交换着乡民间的关怀与体贴,可见亭还有教化作用。

图片

  ▲雅阳至桐山古道上的骑路亭

  从罗阳镇三滩村沿山脚前行,经过一片平坦的溪滩,绕过建于山脚前的一座老宅后,步行约1公里处有一座骑路亭。据记载,此亭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而脚下的的石板路则是在亭子落成两年后也就是乾隆十四年(1749)建的。另据文献记载,此岭的青石板路面,共有一百七十多级。路外侧有石栏杆围护,栏杆之外就是百米深谷。

图片

  ▲百步峻骑路亭

  罗阳石亭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位于县城罗阳镇东北1公里处的菖蒲垄,距离仙居村约4公里。它在原温州大路旁,是泰顺县最古的路亭建筑,也是最美的石亭。

图片

  ▲罗阳石亭及省级文保单位石碑

  清代仙居村文人张天树曾作一首瑰丽的长诗描绘仙居村景物,其中就有罗阳石亭,题为《仙陵古意》的诗中有“三阳过处是石亭,杨柳湾深锁烟雾”句。诗句描写的是古时人们从县城东门出发,翻过三垟村的山岭就看到罗阳石亭了,古道盘旋幽深,烟笼雾锁。

图片

  ▲罗阳石亭测绘图(孔磊  绘图)

  端庄古朴的石亭伫立在山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石亭的建材别具一格,除椽、瓦外,其他构件均为石质,石材粗大但加工精细,这在省内亦不多见。石亭屋顶为歇山式,屋面使用板瓦,阴阳合扣。石亭三面砌石墙,一面敞开,下宽上窄,石墙侧面呈明显的梯形,亭内梁、柱、檩均采用青石卯榫相连。

图片

  ▲罗阳石亭内梁、柱、檩均采用青石卯榫相连

  梁柱相连接处有栌斗、雀替等石质构件,最长的石横梁4.45米,最高的石立柱3.1米。梁上刻“温州府泰顺县知县典吏解真儒学训导喻秉衡建造”“岭夏(岭下)信士林俊舍财经营”“仙居信士张瑄捐资兴造”等字样。亭内靠三面墙有长条石凳,便于行人休息。

图片
图片

  ▲梁上刻字:仙居信士张瑄捐资兴造、

  岭夏信士林俊舍财经营

  罗阳石亭的前方有一口清冽的山泉小井,被誉为罗阳镇水质最佳的冽泉,炎夏取饮,沁人心脾。山泉小井也算是石亭的“配套设施”。

图片

  ▲罗阳石亭边的山泉小井

  有一种特殊的路亭,它不是造在路旁,而是跨路而造,让道路穿亭而过,如泰顺三魁镇刘宅村古道桐山路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的石砌隘门,当地人称“隘门亭”(现亭已毁)。

图片

  ▲三魁镇刘宅村隘门关,门下设石凳

  泰顺有的村巷跨路建一个门楼,主要是驻憩用,也有标界、邻里的意义。有的乡村在村口的路旁结合房屋建一宽敞的檐廊,内设美人靠,称为“靠亭”。以上两类,可叫作“准亭”。还有在特殊地点设亭,如桥亭、渡口亭等方便行人。这种不拘一格的做法,可见乡民们处处为路人着想。

图片

  ▲东溪乡秀溪村民居与靠亭相连

  路亭还有一个标界的作用,建于县与县的交界处,如泰顺仕阳镇上排村的分水亭,位于泰顺与福鼎交界处,亭畔有人居住。该亭为三间平房,共十八柱,三面施泥墙。亭碑记载:“雍正七年(1729)尼僧法章亦鲁重建。嘉庆二年(1797)徐国奇、许兆凤等为首重建。”

图片

  ▲黄泥隘(罗阳白溪村与寿宁县交界处)

  这些亭经济实用,简单质朴,建筑式样往往是以农村中的实用建筑为蓝本,如民居、水车房、田间耕作的休息草棚。这里的亭形制虽简洁,但总缺不了塔柱间那圈“吴王靠”式的坐椅,人们可在此坐下休息聊天,避雨乘凉,也可以横卧小睡,泰顺县外的亭大多没有如此装置,足见泰顺路亭的实用价值。

图片

  ▲雅阳镇埠下村古道边水碓房的亭子

  村落水尾的风水亭

  风水亭在泰顺一般称为“水尾亭”,因建于村落水尾处而得名。风水亭和塔在中国古老大地上比比皆是,其表层的风水文化含义名目繁多,或用以兴文运、聚气补缺,或点化江山。如广东惠来的《神泉亭塔碑记》:“人文彪炳之邦,山川类多秀拔,天造地设者,无论矣。即缺陷之区,人功之所以补救,又莫不各有其验。”又如安徽旌德县文昌塔,因县城形如“五龟出洞”,如果龟走了,就会将文、财之气带走。又因城之西南有一梓山,形似火,导致城中经常失火。故建塔以“定龟”“镇火”。这些风水文化寓意是人们对亭、塔之类符号的一种偏好的解释。乡民按照风水师的策划在水口处建一座桥梁或是一座庙宇,甚至一个亭子之类来增加层次,遮拦水口,从而“关锁内气”。这类亭除有风水意义外,还有礼仪、议事的作用。

图片

  ▲司前镇里光村的水尾亭

  里光村水尾亭建于司前镇里光村村口古道中,是过去前往司前和城关的必经之所。如今古道荒废,杂草丛生,这个泰顺最具盛名的古木亭也完成了作为交通要道休憩之所的使命,成为深山中华丽的摆设。水尾亭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亭高近9.42米,亭身六面,亭中设圆柱六根,内外共十二根圆柱,平面作等边六角形,三层三重檐,楼阁式建筑。亭身不设斗拱,用叠涩法挑出远檐,檐间收缩成“崇”字形,每层檐尾翼出部分,均用鸟翼造型。

图片

  ▲司前镇里光村水尾亭木构架

  亭内顶有花鸟浮雕图案,檐与檐之间从大到小往上收缩,架拼成六角形的檩条圈和三根交的木梁将内顶割成几十个对称的图案,组成一个自然天成的藻井,仰头观望,犹如进入万花筒一般。翘檐和亭身浑然一体,风格独特,对研究浙南山区古代亭阁建筑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88年被列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泰顺县政府拨款重修。

图片

  ▲里光水尾亭藻井

  水尾亭古道旁是一排高大的红枫,身后是一片常年青翠的毛竹林,倚亭远可眺望蜿蜒逶迤的乌岩岭群山,近可俯瞰洋洋洒洒的里光溪水和炊烟正浓的村落民居。

图片

  ▲里光村落及水尾亭前的溪流,

  亭子有镇水的风水寓意

  还有大量亭子如筱村镇的坡头村水尾健康亭与翁家村山水尾的北山亭、三魁镇彭家堡的村尾亭、大安乡罗汉村的水尾亭、雅阳镇东安寺村的水尾亭等。这些亭子为“镇水”而设,反映着乡民希望破除凶煞,祈求平安富足。

  泰顺的亭大多由瓦顶、木构架、石台基组成。台基一般有柱角、板陡、条阶、台阶、地墁、柱础等,均用石材构成。路亭、凉亭常以卵石、毛石构筑;风水亭则以条石、块石构筑。风水亭的台基比较高,风格粗犷浑厚。

图片

  ▲三魁卢梨十字路口的路亭,

  用卵石、毛石构筑(自吴葛葛美篇)

  亭的基本风格为宋风,虽然一些斗拱、雀接、榫头的做法带有明清民间装饰风格,但其主要的梁架结构以及形体比例都与明清时期的建筑不同,表现出较多的宋代木构遗风。亭的承重结构为木构架,多为抬梁式。悬山顶做法简单,柱、梁、枋不经雕饰,为小式做法,挑檐桁直接架于梁上,歇山顶、五脊四坡和攒尖顶的木构架则稍微讲究些,用小式或大式木做,用料也粗。梁、柱或方或圆,较规整,各色斗拱也讲究,还加柱饰。亭的顶部做法主要有悬山顶、假歇山顶、攒角顶及五脊四坡顶、重檐歇山顶,最普遍的做法是歇山顶,风格和当地民居相同,流溢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图片

  ▲罗阳镇洲滨水井囝骑路亭,歇山顶

  (同治年间建)

  泰顺古道上有些亭子竖立着意味深长的碑记,如雪溪乡武岭通往仕阳镇万排的古道旁的路亭沧桑破落,正墙中立着五块石碑,刻着“永镇溪河”“溪久路长”“光前裕后”“广种福田”等字样(引用吴葛葛美篇《路亭》)。

图片
图片
图片

  ▲武岭至万排古道的路亭石碑:永镇溪河、

  广种福田、溪久路长(自吴葛葛美篇)

  漫漶的古碑上记录着乡民修建路亭的故事,“永镇溪河”是乡民的风水祈愿,“广种福田”是捐建人的善举种下的福田,“溪久路长”是乡民期望恩泽久如溪流、友谊长似道路,正是这些美好期愿与善德指引着后人修路造亭,光前裕后。

图片

  ▲武岭至万排古道的路亭(自吴葛葛美篇)

编辑:孙荷静|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