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艺生活
章志诚丨志载千秋 留芳百世 ——追念陈镇波先生
来源:温州读书报来源:2022-01-12 11:31:00

  志载千秋  留芳百世

  ——追念陈镇波先生

  章志诚

  陈镇波先生是温州市首轮修志战线上一位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修志工作者,曾受聘为新编《平阳县志》常务副主编。他是主编郑立于先生的得力助手。他在任《平阳县志》常务副主编期间,我任温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兼《温州市志》主编,与各县修志工作关系密切,陈镇波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经常随《平阳县志》主编郑立于先生赴各县、市参加志稿评审会,与我碰在一起,加深我对他的认识。

  陈镇波先生与我多年交往,我始终认为他是个博学多才,杰出的文史专家,值得我学习、尊敬。2009年10月4日下午13时30分,在江苏昆山花桥村新居,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不幸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噩耗传来,我无比悲恸,我曾多次提笔撰写悼念他的文章,因老伴于2015年9月下旬遭车祸,半瘫痪卧床、坐靠椅度日,我需协助保姆精心服侍,维持到今年7月18日离世,享年九十二岁。今年10月4日,是陈镇波先生仙世十二周年,《温州读书报》再次约我撰写纪念陈先生的文章,我欣然命笔,以资纪念。

  

  陈镇波(1928—2009),浙江省瑞安市林垟镇大桥村(今瑞安市飞云镇南滨街道)人,1928年6月6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42年初林垟镇温师附属小学毕业后,考入浙江省立温州师范学校简易部(学制四年)就读,1946年1月毕业(朱鹏主编:《温州师范学校》,温州天马轻印刷服务部承印,1993年9月版,第325页);同年1月考入瑞安中学高中部就读,1949年夏瑞安中学高中部毕业后,正逢瑞安县和平解放(1949年5月10日),他随即参加工作。1954年奉调平阳县任县小教师,后又又奉调水头镇平阳县第二中学教语文。1958年在反右整风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公职,回乡务农,自食其力,历时二十年。在务农期间,他利用农业休闲和晚间,攻读文史,学会做诗、作词,并将诗词作编成《耕余乘稿》,和王光铭先生的《扣舷居诗稿》、游寿澄先生的《退思呤草》合编成《寒岁集》。

  《寒岁集》刊印问世后,陈先生打电话给新编《平阳县志》主编郑立于先生,请他将自己手头的《寒岁集》先转送给我。郑先生遵嘱,便在《寒岁集》的扉页上写着:“镇波学长从上海来电,嘱将《寒岁集》惠赠章志诚先生一册急于托人寄出,先将此集之作者赠送的此集奉上。郑立于。”

  《寒岁集》是一部很有分量的诗词作品。杨奔先生为之作序。《序》云:

  历来合作者,或因居止相接,或因意气相投,或因经历相似,或因文情相若。他们却兼而有之(陈居原籍邻县瑞安,后来长期在平阳工作,平阳成了他“第二故乡”,故合为一集,名之曰《寒岁集》。

  或问:何取此题名?王君答曰:“松竹梅,岁寒三友也。”盖松竹经冬而不凋,梅则冒寒开花,故历来合称为“三友”。明人有过《岁寒三友图赋》。五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极左思潮泛滥,寒威凛冽,在连串运动中,他们只因曾读了几本书,写过些文字,被归入了“另册”,被批判、放逐、入狱、劳教,家人离居,相识断绝:陈君放归故里躬耕自给,妻孥远留上海;王君率娇女扁舟捕鱼,有似《打渔杀家》中的萧恩;游君则流落江湖,以种种手艺糊口。居然仍能“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经历了廿年艰危,直至“四人帮”覆灭,得到平反,已是退归林下时候。他们还是“诗书敦宿好”,来往唱和,积累成这么个集子。

  总观杨奔先生为《寒岁集》所作的序,文字简炼,真实,生动地刻画了游、陈、王三君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遭受极左路线的迫害,直至“四人帮”覆灭,才平反、恢复公职的概况。

  陈镇波先生被错划“右派”,开除公职、回乡务农的二十年间,在他的诗篇中流露出自己的莫大痛苦,期盼早日解脱困境。“草去乌纱作楚囚,丹心犹欲献嘉猷”(《戏赠》,第37页);“田头日日沾泥归,煮饭浣衣日色微。”(《偶笔》,第33页),“有家长是两离分,坐看女牛七夕新。已惯娇娃无一语,相逢浑似陌路人。”(《遣怀》,《寒岁集》第50页),“看花走马九千里,植杖躬耕二十年。”(《雨夜》,第93页),“速建乡村跻乐土,敢辞鞁瘃卧蒿莱”,“腹枵肘露寻常事,怎忍华胥化劫灰。”(《春意杂咏》,第88页)。

  1978年,陈先生被平反、恢复公职,调任瑞安城关一中语文教师。1983年,调上海静安区第二职工中学任教,结束了夫妻长期分居的历史。在上海,他仍一如既往地研究、挖掘地方文史资料。

  

  1988年,陈先生离休,被《平阳县志》地方志办公室聘为新编《平阳县志》常务副主编。他不为名、不图钱,只为第二故乡——平阳修志事业多做贡献。他不怕苦、不怕累,生活俭朴,早上自己烧点泡饭,或啃几个面包,就赶县志办上班,翻资料、编志稿,争取尽快完成县志初稿编写任务。

  1988年至1991年6月中旬,由于中共平阳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老县长池欣昌同志的大力支持,全县各部门、各承编单位的共同努力,和新编《平阳县志》编辑部的全力投入,历时三年,完成了新编《平阳县志》稿150万字,计43卷,设卷不设篇,卷下设章、节、目,全县除综述、大事记、丛录外,拟归并为40卷以下。

  在这三年中,陈镇波先生完成了《少数民族志》、《人口志》、《水头镇志》—稿的编纂;还撰写了七万多字的《文献著述志》、四万多字的《自然环境志》和篇幅巨大的《人物志》,为平阳修志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1年6月18日至19日,平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在县府五楼会议室召开新编《平阳县志》稿评审会。省方志办副主任俞佐萍,《温州市志》正、副主编和各县(市)正副主编共一百多人,应邀参加评审会。会上,总计有33位同志作了发言。他们既肯定成绩,又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因时间关系,会上有四十多位同志提交书面意见。会后,还有一些同志陆续向县志编辑部提交书面意见,充分反映了这次评审《平阳县志》稿的广度与深度,为总纂这部新编县志奠定了基础。

  《平阳县志》稿评审会后,县志正、副主编和全体编辑人员,经过半年时间的修改、订正,于1991年12月完成了县志送审稿,并经县长审批后,直接送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付梓,1993年12月出版。全志38卷、152万字,共印8000册。

  新编《平阳县志》出版问世后,荣获浙江省第四届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优秀成果二等奖。

  《平阳县志》出版后,我们请陈先生为新编《温州市志》稿审阅《人物传略》,他乐意接受,并认真地审阅了《温州市志》立传人物526人,其中古代人物224人(其中客籍人物41人,女3人,以生年为序);近现代人物302人(其中客籍人物16人,女11人,以生年为序)。他认为,在市志人物传略的“概述”中首先应阐明立传人物的标准:一是顺应历史潮流,为时代前列的佼佼者;二是杀身成仁,为国家民族、人民献身;三是矢志革新,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四是科技思想、文化艺术成就,造福人民、嘉惠后世;五是历史小丑、民族罪人,可为后人启示借鉴。根据这五条标准,他逐一审阅了人物传,并写出订误和补充的书面资料,共计35页。他的这种高度负责的审稿精神,很值得我们方志界同仁学习。

  

  陈先生在担任新编《平阳县志》常务副主编期间,参与苍南县政协编纂整理先贤《刘绍宽专辑》《刘绍宽年谱》和《苍南文徵》的点校工作。这里,着重是介绍他对《原庄日记》的点校工作。

  刘绍宽,字次饶,晚号厚庄,清同治六年丁卯(1867)出生于平阳县白沙乡刘店里第,少年住张家堡,后移居平阳县城西门。76岁逝世,归葬于城南之龙山之东旸奥山麓。

  为使刘绍宽《厚庄日记》早日问世,陈先生花了半年时间,仔细通读把四千零八十六页,共四十册的手稿,加以甄别,从中摘取大量的珍贵资料,誊印成书,流传于世。同时,他还以《回首五十年,往事记历历》为题,撰写了专文两万多字发表在苍南县政协编的《苍南文史资料》上。

  陈先生还撰写《名山著述吾家事  梓乡文献费研摩——从<厚庄日记>看民国<平阳县志>的编纂与文献整理》一文的一段,指出:刘绍宽对故乡文献的贡献及他受温州各界人士的尊敬,《厚庄日记》提供了许多资料,正如王志澂在《奉寿厚师七十》中所写“寥寥海内一师存,鲁殿灵光世所尊。有味甘为蟫食子,心无屈于鹤乘轩。江山流寓志宾主,门户撑持付子孙。竹箭东南千载美,何愁骨相似虞翻。”(《海髯诗》)。

  2001年开始,陈先生受北京大学教授林损之女林守田(字稷若)、林守敬、林守瑜、林守聿四人之委托,帮助整理林损文集。林损字公铎,其侄女林慰曾出钱出版《林公铎全集》。为整理林公铎先生的文稿,陈先生常深入上海、温州、瑞安、平阳等地图书馆、博物馆查对资料,编成《林公铎全集》四卷本。于2002年9月,由台北读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社出版。据陈先生给我的来信中说,只出版了两卷,还有两卷未出版。陈先生感到非常尴尬。为此接受温州社科联与市图书馆的委托,继续编辑完成《林损集》计120万字(详徐宏图先生文章),并交付出版。陈先生辞世后一年,2010年10月由黄山书社出版分三卷出版(列入《温州文献丛书》)。

  此后,即2004年6月陈镇波先生还为苍南县完成《东游日记》《湖上答问》《东瀛观学记》《方国珍寇温始末》等四本书的复校任务。

  陈先生的其他个人著作,主要是《宋恕的时代生平和思想》,20万字。

  总观陈先生的一生,道路坎坷,逆水而上,历尽艰辛,奋发向前,在温州修志事业上作出卓越贡献;在整理地方历史文献上事迹突出,可以说,他是温州市首轮修志战线上的精英、模范。

  今年10月4日,是陈镇波先生辞世十二周年,我们要以他的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精神为榜样,继续努力,为温州的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温州读书报2021年11月,四版)

编辑:孙荷静|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