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资讯
玉篆春风|展品解读之李经敕《自书歌诗手卷》
来源:温州博物馆来源:2022-01-11 10:49:00

  李经敕、文征明、方介堪

  一个是少年聪颖却科举不第立志不入仕的温州乡里塾师;

  一个是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吴中四才子”;

  一个是生长于温州的书画篆刻大师、曾经的温州博物馆馆长……

  一卷手卷,穿越百年,把他们三人的故事连在一起。

  

图片

  “玉篆春风——纪念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展览自开展以来受到各界关注,本专栏将对重要展品做详细解读,以飨观众。本期解读的展品是书画馆中展出的国家二级文物——李经敕《自书歌诗手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向左滑动,浏览李经敕《自书歌诗手卷》

  手卷从哪儿来

  1955年,方介堪时任温州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他在乡间寻访文物时购藏得乐清北阁村的明代诗人书法家李经敕(1513—1562)的《自书歌诗手卷》一幅。《诗卷》纵24.8cm,横481.4cm,总共录入诗歌20首,计1192字,卷末署“丙辰(1556年)八月念五日,后峰子李经敕为……”句,“为”字之后受赠者的上款已被挖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浏览《自书歌诗手卷》主体部分

  手卷中有什么

  除了主体部分的诗歌外,这件作品上还有诸位名家的题跋。

图片
  •   卷首有时任文管会主任的刘景晨乙未(1955)腊月题篆:后峰诗墨。

图片
  •   卷尾附1956年3月文管会委员吕灵士抄写的何白撰《李后峰先生传》计1600字(何白是李经敕的甥孙,后世对李经敕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何白的文字记录)。

图片
  •   此外,卷尾还附马一浮题跋:“雁荡云封两阁荒,诗人笔底富山光。行间恐有龙蛇势,收入江心寺壁藏。后峰遗墨惜所传仅此,观丹丘所为传,犹想见其人。微介堪先生具眼,安能发此幽光?虽光羽亦足珍也。丁酉(1957年)秋八月,蠲叟识。”

  手卷外的故事

   穿越时空的知遇之情

  另外,方介堪根据何白《汲古堂集》撰写了一篇数百字的李经敕生平简介斗方,尺寸较《诗卷》略小,文中有新式标点,句末有括号“何白《汲古堂集》”字样,应为草稿。故推测此段文字可能本打算裱入《诗卷》,后以吕灵士所抄之文代替。方介堪的弟子张如元曾对《明李经敕自书歌诗手卷跋》作有释文及相关考证(见《温州文物论集——温州博物馆50周年纪念专辑》)。

图片

  从何白的《李后峰先生传》中,我们可知李经敕年少时“颖慧绝伦”,但是青年时科举不第,遂立志终身不再入场屋,与南阁章玄梅忘年诗交,最后“寂寞无聊,以授徒终老山中”。李经敕曾经拜访文征明,诗卷中有《上文衡山老先生》:“白发前朝老史臣,挂冠高卧草堂春。即看天上归星象,更遣人间识凤鳞。杜老不妨能潦倒,右军本自出风尘。十年湖海迷途客,愿得相从一问津。”又则据诗卷,李经敕书法风格绝似文徵明,可知受文徵明很大的影响。

  古代文化信息的传播很受限制,因此像吴门代表人物文征明的艺术传播到边缘地带,极为不易。像李经敕这样的乡里塾师,受制于户籍人口管控、旅资微薄、时事信息闭塞等原因,绝难获取当世精英文化资讯。李经敕拜见文征明,“立门下,久之不得通,即占一诗为赞。太史得诗,倒屣迎先生,引为上客,尽索先生纪行诸作,为之品骘称赏,恨见先生晚也。”如果不是因为李经敕诗才超拔,获知于章玄梅、文征明,可能终身埋没草泽了。

图片

  ▲ 方介堪(左二)与马一浮(左三)等人

  40年代在西泠印社合影

  四五百年之后的方介堪早年游历四方,交往海内外名家,1928年与丁辅之、王福盦、经亨颐赴杭州参加西泠印社雅集,在杭期间,由瑞安前辈林同庄引荐拜识马一浮,后亦有鸿雁往来。其中年返乡从事文物工作,备极艰辛,征集得李经敕《自书歌诗手卷》之后,除了请刘景晨、吕灵士等地方文化精英题书,更请国学大师马一浮题跋。征集得《朱曼妻买地券》,不忘制拓寄赠马一浮指正。早年的游历,搭建了方介堪的人脉资源,这些人脉资源后来成了早期温州博物馆建设中重要的文化资源,从另一方面也见证了方介堪的艺术水准和人格魅力深孚众望,正如文征明、章玄梅等前辈于李经敕之提携。

图片

  ▲ 方介堪为温州文管会向马一浮、潘天寿等人

  征集毛主席诗词凭证

  

编辑:孙荷静|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