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请你来读史
【请你来读史】池塘春草年年绿 山水诗话"第一楼"
来源:温州市政协来源:2021-09-02 08:41:00

  钩沉瓯越千年文化,阐发温州时代新声。

  为充分挖掘、展现温州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温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与温州市文史研究馆联合策划推出“请你来读史”专栏,带您穿越时光、回望来路,为您定格历史上的精彩瞬间,共同寻找悠久、深远的温州文化力量。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池上楼”。

  山水诗话“第一楼”

  章方松/文 林振/配音

  晋刘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于422年秋到永嘉(今温州)任郡守,于温州写下许多诗歌,成就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地位。在永嘉郡守任上的第二年春天,他写下《登池上楼》诗,其中“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为人所激赏。在其后漫长岁月里,历代诗人与官员络绎不绝,来到温州这个山水诗圣地,感怀池上楼等名胜并留诗,池上楼也因此成为中国山水诗绕不去的“第一楼”。

  春草池塘千古句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池上楼

  当时的谢灵运正官场失意、疾病缠身,在温州面对萧瑟空林、瓯江涛声和眼前的池塘春草,以及柳枝上的鸟鸣,感应着春天的勃发生机,激奋精神写下这首《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据南朝钟嵘《谢氏家录》云: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灵运之从弟),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诗品》卷中)。

  唐代诗人李白非常敬慕谢灵运,他虽然没来过温州,但咏及谢灵运于温州的山水诗约二十三首。如“谢公池塘上,青草飒已生(《游谢氏山亭》)““楚臣伤江枫,谢客挂海月(《同友人舟行》)”;慕其游赏的有“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梦游天姥吟留别》)”“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李白《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欣赏谢灵运诗境的有“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阶登楼诗(《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等。

  宋代叶梦得(1077-1148)有语论谢灵运诗境:“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世人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尔。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之所能到。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而思苦言艰者,往往不悟(《石林诗话》)。而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位学生,名叫曹彥约(1157-1228),一天坐在屋里,忽然觉得“新春盛寒中闻禽声有春意”,遂写成一篇诗话《池塘生春草说》,悟出“草犹旧态,禽已新声……诗意感怀,因植物之未变,知动物之先时”的一番理趣。

  宋金对峙时期,那位“问世间情为何物”的金国著名诗人元好问,虽无缘跨境“签到"永嘉,却用“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极度赞美谢灵运的诗歌艺术。

  清代何焯有语评说:谢灵运《登池上楼》,只似自写怀抱,然刊置别处不得,循讽再四,乃觉巧不可阶。“池塘”一联,惊心节物,乃尔清绮,惟病起即目,故千载常新(《义门读书记》)。

  谢客岩边春草吟

谢客岩旧照

  池上楼因谢灵运诗句名闻天下,文人墨客仰慕纷来。早期的如唐代诗人张又新(今河北深县人),唐宝历年间(825-827)任职温州刺史。他曾写下许多赞美温州风光的诗篇,在《谢池》和《春草池》两诗里写道:

  谢池

  郡郭东南积谷山,谢公曾是此跻攀。今来惟有灵池月,犹是婵娟一水间。

  春草池

  谢公梦草一差微,谪宦当时道不机。且谓飞霞游赏地,池塘烟柳亦依依。

  这两首都是缅怀和追忆谢公灵运的诗,除表达对谢灵运命运周折和政道所阻、被贬谪东海一隅任职太守的同情和共鸣,以及对谢灵运能写出“池塘生春草”诗句的钦佩外,也表达了时空相隔不能相聚的遗憾。特别是“今来惟有灵池月,犹是婵娟一水间”与“且谓飞霞游赏地,池塘烟柳亦依依”句,借用“月亮”“烟柳”来表述生命、时空已逝,唯有拟物寄情,以表缅怀和思念。

  在城区积谷山飞霞洞口,有“谢客岩”三字摩崖石刻。《乾隆.温州府志》卷二三有载:谢客岩,旧志:在积谷山飞霞洞口。谢灵运尝书《白云曲》《春草吟》于崖上。(今)多漶没,惟“谢客岩”三字尚存。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谢泌,歙州歙县人,他也曾到过谢客岩,有缅怀诗人的感情见诸笔端,颇为动人:

  谢客岩

  旧刻岩前文字在,登临尽日动悲辛。子孙千载知多少,只我今来嗣后尘。

  宋代仁宗景祐元年(1064)进士赵拤,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他在谢公岩前写下《抵永嘉题谢公岩》:

  岭路与岩坰,池楼古郡城。千年温俗意,四榜谢公名。寄傲留佳句,遗思出至诚。滔滔慎江水,东注等休声。

  宋绍圣二年(1095),杨蟠任温州知州,也在池上楼春草池畔,看着郁郁葱葱的春草,写下《春草池》:

  寂寂绿岩畔,相期无数人。不知康乐后,池草几回春。

  宋代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温州人刘安上,对池上楼的春草,也有一番深切感受,且读《登谢公楼分韵得“心”字》:

  高峙危楼压翠岑,登临遥想昔贤心。人随岁月有兴废,名逐江山无古今。残月汀边生晚思,断云帘外卷晴阴。清风凛凛今何在,芳草池塘恨独深。

  诗人这里指的谢公楼,在郡城拱辰门上,为北门城楼。谢灵运任郡守时建,《永嘉县志〉 曾载谢公“恒游憩于此”。诗人登城楼,看山看水,由此,想到谢公在温州留下的诗文和山水游踪。但日月轮回,多少风流人物已消逝在历史风雨中。江边残月激起无限情思:谢公当年那种疏狂高节何处可觅?或许还遗留在池塘边那片碧绿芳草里吧?

  此外,南宋温州本土诗人、“四灵”之一的徐玑,也在初夏的一天在谢公岩前表达对谢康乐的思念:

  初夏游谢公岩

  欲取纱衣换,天晴起细风。清阴花落后,长日鸟啼中。水国乘舟乐,岩扉有径通。州人多到此,犹自忆髯公。

  好山满眼谢家诗

怀谢楼

  到了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1629-1709)三十四岁时避祸来温,亦步亦趋,重走谢公行踪所到处,集成《永嘉杂诗》,其中有:

  谢客岩

  朝看白云飞,暮看白云宿。闻有山阿人,曾歌白云曲。

  春草池

  谢公去已久,空余池上楼。春风园柳色,朝夕使人愁。

  朱彝尊朝暮观赏谢客岩,由白云而感思谢灵运当年在永嘉的情怀。又由池上楼追怀谢灵运当年池上楼春草意境,同时也表达自己怅惘的心情。到乾隆年间,著名文学家袁枚(1716-1798)也在六十七岁时一路行吟至温州,他有诗《过谢客岩有怀康乐公》:

  一梦传千古,诗人重友于。池塘应在此,春草绿如初。水色芙蕖嫩,苔痕屐齿疏。相传崖上篆,犹是谢公书。

  如今的池上楼,位于积谷山麓,原楼址相传有二:一在旧郡治丰暇堂北(今东公廨),已毁; 一在今积谷山下。据说该址亦为谢氏曾寓居处,后人建楼以纪念。原楼为清代民居式木构建筑,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四面回廊,东临春草池。清代学人梁章钜(1775-1849)曾有“面壁拓幽居,一角永嘉好山水;筑楼存古意,千秋康乐旧池塘”一联描写此处风景。这样,积谷山麓的池上楼,也成为诗人向往之地,多有诗文表思古之情。

  清代文人厉志(1804-1861,定海人),在月夜游览谢池后,写下《谢池月夜》一诗:

  雨霁云色净,天旷月华清。老树列池岸,修栏无人凭。坐拂苔间石,移时微风生。初虫润余渍,暗抱岩草鸣。阴律竹未调,细涩无齐声。感我千载念,穆然来中情。胜赏昔所企,高怀今与并。阒寂了心悟,茫然尘世轻。

  诗歌描述了夜游池上楼时的所见:雨后放晴、皓月清华,池塘岸边老树,静立,欣赏着谢池月夜,从中感悟谢公当年神游山水的情绪,以及最后落得广州斩首弃市,临刑时还发出“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的千古憾叹,从而悟到功名利禄,不过淡薄如过眼烟云罢了!

夏承焘

  有意思的是,以“谢邻”自称的一代词宗夏承焘,与池上楼也有着深厚因缘。青年时代,温籍台湾作家琦君在杭州之江大学读书,拜夏承焘为师。夏承焘在《希真生日嘱为诗》里写道:

  我年十九客瞿溪,正是希真学语时。浮世几回华屋感,好山满眼谢家诗。

  从诗中亦可见夏承焘对谢灵运的崇敬之意。 夏承焘人生暮年,思念远在台湾的学生琦君,托香港友人给她寄词《减字木兰花》云:

  因风寄语,舌底翻澜偏羡汝。

  往事如烟,湖水湖船四十年。吟筇南北,头白京门来卜宅。

  池草飞霞,梦路应同绕永嘉。

  夏承焘寄词追忆了他们一起在杭州西湖和温州池上楼的往事,并表示“梦路应同绕永嘉”,这也正是琦君所有乡愁文学的归结地——温州。池上楼成为夏承焘和琦君思念故乡的人文地图。

谢灵运画像

  诗人一至,遗响千秋

  明年,谢灵运到永嘉任郡守

  正好一千六百周年

  如今池上楼

  已成为温州纪念这位诗人的重要文化地标

  凡来温州的文化人

  大都喜欢慕名登楼缅怀

  吟诵康乐当年所写的《登池上楼》

  那悠远的池塘春草、园柳鸣禽

  作者:章方松,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龙湾区文联原主席。

  配音:林振,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播音员。

编辑:孙荷静|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